“吾聞儒識禮義,醫知損益。禮義之不修,昧孔孟之教。損益之不分,害生民之命,儒與醫豈可輕哉。”
——宋.趙從古
節錄自《圖書集成》之《儒醫篇》
以前讀書人多兼研醫學,考其原因,除了受到古訓「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」的影響之外,相信與上述趙太醫之言亦不無關係。
金句提供者:黎錦棠15-3-2008
“吾聞儒識禮義,醫知損益。禮義之不修,昧孔孟之教。損益之不分,害生民之命,儒與醫豈可輕哉。”
——宋.趙從古
節錄自《圖書集成》之《儒醫篇》
以前讀書人多兼研醫學,考其原因,除了受到古訓「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」的影響之外,相信與上述趙太醫之言亦不無關係。
金句提供者:黎錦棠15-3-2008
“凡欲察病者,必須先察胃氣,凡治病者,必須常顧胃氣,胃氣無損,諸可無慮。”
——明.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
此語一而再地強調胃氣強弱之重要性,與中醫學經典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“人以胃氣為本,故人絕水谷則死,脈無胃氣亦死。” 可謂不謀而合。
金句提供者:黎錦棠06-2-2008
醫之明脈者,天下蓋一二數。騏驥不時有,天下未嘗徒行;和扁不世出,病者未嘗徒死,亦因其長而護其短耳。”
——宋.蘇軾《蘇沈良方》.《求醫診脈》篇
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之中,切脈居於其末,但世人往往以脈診之強弱以定行醫者醫術之高低,可謂本末倒置之至矣。東坡居士明言醫者“因其長而護其短”,真不愧為有識之士也!。
金句提供者:黎錦棠23-10-2007
“重病捨脈治,憑舌較長短。”
——清.梁玉瑜《醫學答問》
此語明確指出,危重之症,還需結合舌象方可確診,若單憑脈診即可斷症,祖國醫學又何需經常強調四診合參?
金句提供者:黎錦棠26-1-2008
世無難治之病,有不善治之醫;藥無難代之品,有不善代之人。”
——宋.陳自明《外科精要》
陳自明是宋代名醫,名醫自有名醫之高論,上述金句若再三細味,便會發覺當中不無至理。
金句提供者:黎錦棠12-9-2007
病來如山倒,病去如抽絲。”
——中國民間俗語
生病之時如大山傾倒,比喻發病之急劇也;病情轉好時則像抽絲一樣緩慢,則比喻康復進展緩慢。很多病人抱怨病得急卻好得慢,不妨以之勸解病人戒急用忍,可謂大派用場矣!
金句提供者:黎錦棠 7-2007
“氣血沖和,萬病不生,一有怫鬱,諸病生焉,故人身諸病,多生於鬱。”
——元代醫家朱丹溪《丹溪心法.六鬱》
有研究顯示,情緒不穩、暴躁、抑鬱、思想極端的人病發率比正常人高出三倍!而且毫無疑問,現今常見的憂鬱症、燥狂症等精神病,確然是“多生於鬱”,朱氏所言,確屬至理。
金句提供者:黎錦棠24-5-2007
安身之本必須於食,救疾之道惟在於藥。不知食宜者,不足以全生;不明藥性者,不能以除病。”
——唐代名醫孫思邈
中醫之道,藥食同源而用法不同,藥用以救疾,食用以養生,故誠如上述金句所云,飲食必須知所宜忌,用藥則要通其藥性,確屬的論。
金句提供者:黎錦棠24-06-2007